中国商报(记者 杨宏生)随着这个夏季的到来,一场名为“苏超”的足球联赛在江苏引发了广泛关注。从最初因各种“玩梗”而成为舆论焦点,到如今将热度转化为强大的消费动能,这项赛事已经从体育界成功“出圈”。它不仅点燃了足球爱好者的激情,还深刻带动了旅游、餐饮、住宿、购物等多个领域,真正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利器”。

数据显示,“苏超”已经展现出极强的消费带动作用。以单场比赛为例,其举办地酒店的入住率平均能够提高20%以上,而周边的餐饮和零售消费则实现了至少15%的环比增长。据相关机构预测,“苏超”整个赛季有望为地方经济贡献超过3亿元的综合效益。
全民化的赛事设计激发广泛参与
“苏超”为何能够引发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其广受欢迎的核心在于赛事的“接地气”和“亲民化”。江苏13个设区市组成的“十三太保”参赛队伍中,既有专业球员的身影,也不乏业余爱好者的参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足球”。“你行你上”,这一极富包容性的设置,让广大普通人由衷地感到与赛事息息相关。
此外,“苏超”采用的平价门票以及真实、纯粹的比赛风格,也受到观众的追捧。没有假球的阴影,赛事全程透明且充满竞技性。这一切为这个赛事吸引了大量观众,形成了赛事人气的坚实基础,进一步转化为当地的消费活力。
地域文化融入丰盈赛事内涵
“苏超”能够持续升温,也离不开其与地域文化的深度交融。联赛采用“一城一主场”的运营模式,将13个设区市的特色与比赛紧密结合。观众在享受足球竞技乐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不同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赛场内外的“玩梗”互动,实际上是城市文化认同感的一种体现,为赛事注入了趣味灵魂。
当比赛结束的哨声响起,消费需求也实现了快速转场。从探访城市地标到品尝特色美食、再到入住风格鲜明的民宿,赛事延伸出的“第二现场”将原本短暂的观赛行程转变为完整的文旅体验。地域文化的诚意展现不仅提升了赛事的吸引力,也让赛事热度转化为持续的经济效益。
政府助力与商业驱动构建完整生态链
作为一项全省性业余赛事,“苏超”背后的推动因素更是离不开政府的前瞻性规划与支持。与“村超”等乡村足球赛事不同,“苏超”是由江苏省体育局和各设区市政府共同主办。政府的积极介入,为赛事提供了资源整合的可能,并推动形成了一套包括赛事组织、品牌运营、商业化合作在内的良性生态循环。
赛事的商业模式中也不乏亮点,“苏超”并未拘泥于传统大品牌的广告投放策略,而是吸引了烧烤店、炒饭店等接地气的本地中小商户参与。这些浓厚的市井元素不仅贴近观众,也为赛事打造出一种“烟火气”十足的独特氛围,进一步增强了观赛体验与消费价值。
从足球赛事到消费“新引擎”
目前,“苏超”早已不再仅仅是一场足球比赛,而是成为江苏消费增长的新动能。在拉动消费方面,各方已然铆足干劲,无锡市滨湖区甚至推出针对球员和观众的购房优惠政策,折扣金额达到3万至5万元,充分彰显出地方对于赛事经济价值的高度认可。

“苏超”的成功归因于多重因素协同作用,包括赛事设计的全民化,地域文化的高度融入,以及政府引导与商业化运作的深度整合。然而,这项赛事能否把当下的热度延续为长期效应,避免昙花一现,仍需要更多探索与努力。即便如此,“苏超”已经为其他地区如何通过体育赛事推动文旅经济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案例。